当全班用AI秒出答案时
那个花30分钟分析问题的孩子赢麻了
教育部最新发布的《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》中明确提出:“推动AI与教学深度融合,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与创新能力,避免技术滥用导致思维惰性。”
本学期的课堂上,一道看似普通的思考题却成为检验这一政策落地的“试金石”——“用DeepSeek设计一套AI辅助的作业流程方案——包括老师留作业、学生写作业、老师批改作业的全新流程。”
第一名同学仅用3分钟就提交了答案,他的提示词直白如搜索引擎:“请帮我设计一个有AI帮助下的老师留作业、学生写作业、老师批改作业的作业流程。”
AI瞬间生成标准模版,却与全班80%的方案雷同。
最后一名同学花了30分钟,提问方式令人眼前一亮:“当前作业流程有两大痛点:(1)千篇一律,缺乏个性化;(2)批改负担过重。请基于这两个问题,设计三个优化方案供我进一步优化。”
最终他交出一份“AI动态生成个性化作业包+学生标注困惑点+教师针对性批改”的方案,甚至增加了防标签焦虑的动态难度调节机制。
你认为谁的能力更强?
当老师询问设计思路和逻辑时,第一名同学回答:“AI就是这么设计的。”而最后一名同学却展示了完整的思考过程:他先对问题进行拆解,之后整合AI提供的分层作业系统和智能批改模型优化出最终的方案,每一步都印刻着批判性思考的痕迹。
由此可见——速度从来不是衡量能力的标尺,深度思考力才是。
《通知》中特别警示:“防止将AI简单异化为答题工具,需强化其在激发创新、促进认知建构中的作用。”将AI只当作一台知识挖掘机,是能快速提取知识,却无法创造新价值。
案例:历史课搜索“郑和下西洋的影响”,普通学生平均耗时1小时筛选资料,搜索“郑和下西洋+意义”,在几十篇网页中反复筛选;AI使用者输入精准指令“请用表格对比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目的地、贸易物资变化,并总结其对明朝外交政策的影响。”3分钟直接生成带时间轴和数据对比的结构化深度报告。
局限性:北京某教师发现,在用AI查资料后,全班73%的作业出现“宣扬国威”的雷同答案——当技术普及,效率优势反而催生思维荒漠。
案例:上海某初中生用AI数学系统突击训练时,发现“二次函数图像平移”题型错误率极高。AI不仅标记错误步骤,还诊断:“混淆了平移方向与坐标变化关系”,并推送3道变式题+动画演示,两周后该题型正确率大幅提升。
隐患:杭州某中学实验显示,长期依赖AI查漏补缺的学生,面对跨章节综合应用题时,解题能力比传统学习组明显低。他们习惯了’哪里不会补哪里’,犹如只会拼图而不会绘画的人,丧失了构建知识全景网络的能力。这类策略虽能快速提分,但本质是“知识搬运”。就像全班都用计算器后,口算快的学生不再有优势——当AI普及,剧场效应将抹平技术红利。
政策深意:当所有孩子都能用AI“挖矿”,教育的竞争将升级为“谁能把矿石炼成钢”。正如北京中学试点班的数据:经过系统化AI思维训练的学生,在PISA创新问题解决测试中得分高出常规班三成。
《通知》强调的“三位一体”目标(知识获取、能力提升、素养形成)正在课堂中具象化:这类策略像一把瑞士军刀,既能解决问题,又能训练思维韧性,让孩子的大脑成为最大受益者。
发现问题并提问: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出击
重庆某初二女生发现物理作业存在性别差异后,用AI完成三重进阶:
① 分析全班10次作业数据,锁定女生电路题失分率远超男生;
② 对比空间想象力测试数据;
③ 提议老师用AI生成“3D动态电路模型版”和“生活场景类比版”双路径作业。
最终班级平均分提升11分,男女差距缩至5%,教育公平在数据驱动中落地生根。
解决问题的助手:
遇到难题时,命令AI提供多种解题思路,而非直接要答案。比如写作文卡壳,要求AI生成几个创新开头,自己选一个最满意的去改编。这样既学到了新方法,又没有依赖AI包办。
思路的启发者:
学复杂知识点时,让AI用生活例子、历史故事甚至不同学科来解释。比如学数学定理,AI能把它和盖房子、看星星联系起来,帮学生理解得更透彻。
思维的训练师:
把AI当成“辩论对手”:让AI写一篇议论文,学生挑出逻辑漏洞去反驳,再让AI根据反驳改进观点。与AI进行观点攻防战,在逻辑漏洞中锤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。
简单来说:把AI当“陪练”——让它帮忙开脑洞、找角度、挑毛病,但最后拍板做决定的,永远是自己。
长期优势:这类学生展现出“能力复利效应”——武汉某AI课题组成员通过三年高强度思维训练,不仅包揽科创奖项,高考逻辑表达能力更是远超同龄人。他们早已掌握将新技术转化为思维跃迁跳板的核心心法。正如北京中学科创社团成员所言:“AI不是用来抄答案的,它是逼我大脑升级的‘魔鬼教练’。”
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研发的智启AI“1+1”课程,与《通知》倡导的“项目式学习”“跨学科融合”高度契合:
-
北京中学开学第一课:学生用AI设计“校园碳排放优化系统”,从数据建模到方案路演,完成真实问题攻关;
-
成果可视化:课堂上回答问题,讲话的逻辑结构化得到了极大的提升
-
家长震撼反馈:“孩子不再埋头刷题,而是追问’为什么’——这才是AI时代该有的学习姿态。”
落地案例:北京中学开学第一课
当AI能一键生成答案时,比“知道什么”更重要的,是“如何知道”。通过游戏化项目式学习,专注培养:结构化思维、编程思维、系统化思维、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,让学生具备自我驱动自我更新能力的超级个体。
政策制定者、北京中学的先行者、以及那个30分钟深度思考的孩子都在证明:真正赢到最后的,永远是会提问、能创新、善思辨的人。
此刻,您的孩子是否已握紧这把打开未来的钥匙?
让思考深度,成为孩子未来最硬的底气。
作者:无尘
-
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智慧学习工场研究院执行院长
-
两个年龄相差15岁孩子的父亲,亲历中国教育20年变迁
-
从大学教师、外企高管到教育创业者
政策背书:教育部《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》教基〔2023〕8号
案例支持:北京中学AI教育创新实验室(2023年PISA测评中国区样本校)